人论
人论
2025-10-05
—— Owen Strachan

定义

基督教关于人性本质的教义(暨“人论”)认为:人是按神的形象受造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出于神的创造;因始祖亚当的犯罪而堕落;人被造的目的是为归向神并履行宣教使命;并藉着神-人耶稣基督获得救赎。

概述

本文通过神学视角考察神对其所造世界的王冠——人类——的心意。我们特别且适当地关注《创世记》前几章,相信这些章节揭示了神的创造设计并确立了神的创造秩序。本文将亚当视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在真实的伊甸园中犯罪,背离了神。尽管发生了这一悲剧,我们仍可在基督,那位真正的人那里得蒙救赎。借着救赎,我们既可以努力做工,也能安息,一切都是为了荣耀神,并以基督为中心,更完整地实现神原本的旨意。


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忏悔录》第一卷)

基督教神学在今天仍在呼应奥古斯丁十六个世纪前的教导:神造我们是为祂自己,因此,人如果不在神里安息,就无法得享安宁。这个起点意义深远。在一个充满人的世界里,大家站在神的宇宙舞台上,却失去了神的剧本;基督教人论为世人重新找回这份剧本,更通过基督带来令人震撼的升华结局,让我们找回生命的终极方向。

神的形象

正如奥古斯丁所言,神是为了自己而创造了我们。男人和女人都是按祂的“形象”和“样式”所造(创 1:26-28,希伯来原文为 tselemdemuth)。神造人,让他们有神的形象,使他们能够履行治理使命: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管理受造界,并将一切荣耀归给造物主。亚当在伊甸园中特别承担了祭司的职分。正如 G. K. 毕尔有力地指出,亚当受命“修理看守”那尚未(却不是不可)受扰的园子,使用的正是祭司的语言(创 2:15)。亚当是伊甸园中神的祭司,这也预先暗示了后来新约的真理:新约子民在基督里成为祭司的国度(彼前 2:9)。

对拉丁语神学术语“imago dei”(神的形象)的确切含义,神学家们看法不一。有些如巴特主张关系说(relational),将形象扎根于婚姻和人际关系;有些如路德坚持义说( righteousness),把形象理解为圣洁的恩赐;还有些如加尔文则推崇实质说(substantive),认为形象是人的某种特质或能力,其中理性和对神的认识是对形象“实质”最通常的解释。

每一种观点都值得认真对待(也都与圣经有某些共鸣之处),但我支持本体论(ontological)的观点,即形象关乎我们本身的存在。基于《创世记》5 章、9 章,尤其是《哥林多前书》11:7(“男人是神的形象和荣耀”),我相信,形象不是关乎我们做什么,而关乎我们是谁。形象不是一种特质,而是我们本身。我们是唯一按神的形象所造的生灵;因此,使我们既区别于天使、又区别于动物的首要一点,就是神创造我们时赋予我们的确定身份。

尽管我们可以指出人类的某些属性至关重要,甚至构成我们的本质,但男人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女人,其本身就是这样形象的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不论是通过监护仪看到的胎儿、公园里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少年,还是躺在养老院床上无法自理的老人,就是看见一个承载神形象的人,瞥见那位造物主荣耀的微光,这光辉虽然黯淡,却依然真实可见。

男人与女人的美好

人类是按神的形象被造的,由主亲手所塑:“他造男造女”(创 1:27)。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第二个荣耀之处:神赐予每个人同等的价值,但我们的身体身份并不相同。从起初,主就希望人类在多样性中保持合一。在《创世记》2 章,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神对祂最珍贵造物的这一强烈心愿。这一章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亚当由神亲手所造,并由神亲自吹入生命之气(创 2:7)。他领受了神关于伊甸园功能的指示:可以吃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想象伊甸园里有许多种类的果树——但不可吃善恶知识树上的果子(创 2:16–17)。 在伊甸园里,没有罪的束缚(也没有罪性),亚当顺服听从神。他是自由的,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唯有一件事让伊甸园不完整:他独居,这是“不好”的(创 2:18)。

于是神进行了第二次创造,成就了一件杰作。神用亚当的肋骨造了他的妻子(2:21–22)。神把她带到亚当面前,让亚当为她命名,亚当称她为“女人”(Ishah)。亚当不是随便起了一个名字。当女人被带到他面前时,他带着喜悦和惊叹欢呼:“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2:23)!这段婚姻不是创造过程中的插曲,而是人类关系的原型。它体现了神对人类存在和繁荣的计划。这一设计全然美好:一男一女在盟约婚姻中结合;男子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创 2:24);即使堕落之后,夫妻仍可通过丈夫的带领和妻子的顺服,反映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弗  5:22–33)。

在《创世记》之后,圣经一致教导:我们是神造的男与女,为祂的荣耀而存在。我们的身份与身体密不可分,身体也塑造我们的身份。在大量重叠的教导中,男性与女性的重要性对基督徒忠心的门徒训练极为关键;创造的秩序也奠定了男性在地方教会中带领的必要性(提前 2:12)。婚姻在神的旧约和新约时代都很重要,家庭关系在教会中也同样重要(例如长老要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并成为敬虔的父亲),但我们并不是在结婚当天才成为圣经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或男或女,我们都是由神所造。理想情况下,作为父母,我们会以圣经为原则教导儿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婚姻与家庭建设是一种深具荣耀神的事工;同样,奉献给神的单身生活也同样重要,它使人能专心而认真地事奉主(林前 7)。

人类的堕落

从伊甸园中那段美好的开端开始,一切逐渐走向崩坏。一条爬行的活物进入园中,而亚当没有遵守神早先赐给他的命令,要管理包括一切爬行动物在内的万物(创 1:30)。他没有“看守”伊甸园,却被动地站在一旁,看着那条代表撒但的蛇用话语缠绕夏娃,引诱她犯罪,得罪神(创 3:1–7)。撒但引导女人怀疑神,先是歪曲神的话,再指控神过于严厉,最后干脆直接否认神启示的真实性。“你们不一定死”成了这一邪恶谎言的顶点,这是神所造世界里出现的第一条假教训(创 3:4)。随后,夏娃让蛇的启示引发她对禁果的渴望;那果子本一直美丽,但她此刻却以扭曲的眼光看待它。她摘下来吃了,亚当也跟着吃了(3:6)。人类本为荣耀、为与神相交而造,如今却成了堕落的族类。

然而,主并没有沉睡。按着圣经的基调,主在祂自己的时间里临到,向败坏的人类施行审判。人类受造的能力和使命都带上了咒诅:女人要在痛苦中生育儿女,男人要在劳苦中耕种土地(创 3:16–19)。但在审判中,也传出了救恩的音符:主应许要有救主从女人的后裔而来,他要伤蛇的头,却也要被蛇伤到脚跟(创 3:15)。罪的废墟里,又出现了第二个救赎的记号:男人和女人因自己的赤身露体而感到羞耻,这羞耻不是幻觉,而是因他们确实有罪:在神的审判中被定罪,也在属灵上与神隔绝。但主用动物的皮子为他们做衣服,给他们穿上(创 3:21)。

这正是圣经对罪的教义之历史根基。这里所讲的,正是神学家所称的“原罪”。原罪也奠定了“全然败坏”的真实状态。在亚当里,全人类一同堕落;在伊甸园中灾难性的失败中,我们全面被罪腐蚀。在我们的本性里,没有一个人行善,连一个也没有(罗 3:10–18)。而且,第一对夫妇的罪也就是我们的罪:我们不信靠、不顺服神的话,不通过顺服来敬拜祂,反而信靠、顺从自己,实际上就是在顺从敬拜撒但(约 8:44)。

工作的价值、呼召与安息

《创世记》在神学和人论层面还有更多的教导。我们从这卷书里看到,人类是为工作而被造的。我们是按神的形象所造,而在《创世记》一章,神向我们显明自己,就是一位工作的神。祂藉着话语的大能创造万有。神以第七日的安息(创 1:31),来成全并平衡祂工作的本性。祂所造的一切都是“甚好”,主完成了工作,就进入安息。

有些神学家对工作和安息的处理过于冷淡,好像它们只是一些生活层面的实际问题,不值得深入的神学思考。但这样的态度并不可取。工作与安息是神作为和创造秩序的重要部分。我们的神是一位工作和创造的神。祂藉凭着丰盛的自由,把自己的荣耀展示在整个宇宙中。这为创造力、呼召(把工作看作呼召,而不仅是谋生的职业)和美学奠定了以神为中心的根基。创造力不是无神论技术派的专利,它本出于全能的神,并彰显祂的智慧。呼召也不属于职业主义者,他们把工作视为偶像,成了工作狂,耗尽自己和家人;呼召最初的雏形出自神的创造。美学也不是享乐主义艺术家的特权,他们声称没有绝对的美的标准;真正的美在于神自己,祂就是美的标准。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谈的是呼召和安息。男人和女人是为治理大地而被造的,这宏伟的使命要通过有目标、有意义的劳作来实现。在圣经后面的故事里,技术精湛的工匠和建造者为圣殿作出了重要贡献(参见 出 31)。在新约中我们看到,基督的伟大无所不包,人生的一切细节都在祂的主权之下,且都应当作为敬拜献给祂。吃喝若出于忠心顺服主,也能荣耀祂;人生所有的事,无论大小,也都是如此(林前  10:31)。神是伟大的神,也是细微之处的神。神既是掌管大事的神,也是掌管小事的神。

与自然主义文化不同,圣经并不把呼召建立在赚钱能力、政治影响力或名人效应之上。圣经高举仆人的身份,而耶稣就是作为神的仆人来到世界。祂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约 4:34)。这一以基督为中心的真理帮助我们理解工作的本质,也让我们看见,即便是那些没人喝彩、不会被发到网络上的平凡劳作,在神的国度里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那位努力工作以供养家人的父亲,把心力倾注在儿女身上的母亲,或者拒绝校园享乐而用心寻求呼召的学生。这些人和许多其他人一样,正在塑造自己的呼召,以荣耀神。不仅如此,我们也因在主里面安息而荣耀神。耶稣就是我们的安息日(太 11:28–30;来 3–4)。如今我们在基督里已经得着真正的安息,这安息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身体、情感和心理;而在将来新的天与地里,我们还要得着完全的安息。

人性的再度赋魅:基督

我们至今的讨论几乎处处都在努力引向一个终极的答案:耶稣基督。没有耶稣,就没有真正的人性教义。从更广的角度说,若没有耶稣,我们就无法认识人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人类是为神而造的族类;人类是堕落离弃神的族类;人类也是在基督里被神更新的族类。在神的计划中,一切都指向基督。

耶稣是神一切应许的成全(林后 1:20)。祂是“本体”,一切应许只是“预表”。这一点在各方面都成立,但对我们理解人性与堕落尤其关键。保罗把基督看作第二个、也是最后的亚当。他说,我们既然已经带着属土之人的形象,将来也要带着属天之人的形象(林前 15:49)。在这里,神的形象这个主题再次提起。耶稣被直接称为“神的像”(林后 4:4;西 1:15)。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前后呼应呢?作为亚当的后裔,我们原本完全是神的形象承载者;而与基督联合,则使我们在那位真正的“神的像”里被重新塑造。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大有能力,大有拯救,它们就像一次新的出埃及,把人类从罪里带出来。正如保罗所说,基督用宝血使两下合而为一,造就了“一个新人”——一个新的族类(弗 2:11–22)。

耶稣是更大的亚当,更大的大卫,更大的亚伯拉罕(太 1:1)。祂是顺服的儿子,在圣灵的能力里生活,并把父所配得的顺服敬拜献给祂。耶稣向我们显明:犯罪并不是真正的人性或真正的自由。虽然基督的门徒必须一生与罪争战,但我们借着神的恩典重生,得着新的本性、新的名分,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这一切都通过悔改与信心而成就(罗 6;林后 5:17)。

正如斯蒂芬·魏伦(Stephen Wellum)所阐明的,圣经基督论的轨迹起始于基督的神性。这绝不是贬低祂的为人(参见布鲁斯·韦尔〔Bruce Ware〕的重要研究,以及约翰·欧文〔John Owen〕对“圣灵与基督论”的独特见解)。要真正把握耶稣的人性,就必须记得:神的儿子本是永存的,祂是因着顺服父的旨意才道成肉身(约 6:38)。记住这一真理,对我们思考罪与圣子关系时大有帮助。耶稣没有罪(来 4:15)。祂在各方面都受过试探,但作为真正的人,祂并不像我们一样带有罪性。

有人或许会疑惑:这样会不会削弱耶稣人性的真实性?但我们可以回答:真正的人不犯罪,而是顺服神。而且,亚当在堕落之前也没有罪性,他同样完全是人。耶稣不仅像亚当,更是亚当的超越与成全。无论是亚当还是耶稣,都没有罪性。因此,耶稣并没有经历我们所谓“内在的试探”——即《雅各书》1:13–15 所描述的,由罪性和败坏欲望在心中涌出的那种试探。正如我们已经强调的,圣经的重心是在基督的义、圣洁与绝对的完美。这意味着,基督徒,即因信基督而被更新的人,不能将当下西方流行的许多新型“新异教”或自然主义观念视为自己身份的一部分,也不能在认同上接受它们。这些观念包括跨性别、同性恋、跨物种认同、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等。

我们何等需要神的儿子!我们极其需要祂,也必须借着祂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人性。别忘了,圣经关于人类与树的关系有深刻的启示:第一位亚当因一棵树而受咒诅,但第二位亚当却在树上承担咒诅、将其除去。人类与树的故事并未停在这里:如今耶稣正引领我们走向新耶路撒冷,在那里我们要靠生命树得医治,那树上的叶子是为医治万民(启 22:2)。

这,才是人性真正的再度赋魅。

延伸阅读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Doctrine of Humanity.

Owen Strachan(史朝恩)是《牧师——公共神学家》(美国麦种传道会,2016)的作者,他在浸信会中西部神学院担任系统神学教授,同时兼任系统神学中心主任。
标签
神学
人论
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