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分类与方法论
教父神学
2025-06-25
—— Coleman M. Ford

定义

教父神学(Patristic Theology)是研究早期教会思想家对神、神的启示及其性情如何理解的专门学科。

概述

本文旨在梳理基督教会在最初几个世纪中的神学思想重点及其理论来源,并在此基础上为当今基督徒提供一些思考。


引言

教父神学的核心,在于对三位一体上帝真实敬虔的敬拜,这种敬拜是基于圣经所启示的救赎计划,而这一计划的核心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圣言。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曾有观点认为,教父们只是一群盲目将希腊哲学与圣经拼凑在一起的柏拉图主义者。然而,这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他们的著作处处浸透圣经真理。对教父而言,哲学与文学是为教会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教会屈从于这些世俗学问。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约 150–约 215 年)曾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只要我们心中思念神,那地方其实就是圣所”(《杂录》7.7,Miscellanies 7.7)。圣经是教父神学思考的生命源泉,这种思考方式是由“信仰准则”(regula fidei)所代表的使徒诠释体系所引导的。教会的敬拜仪式以圣经为基础,并以使徒所传的信仰为支撑,再辅以讲道实践,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核心信念上:耶稣基督是理解整本圣经的钥匙。在教父传统中,神学思考与对真神的敬拜密不可分,而真实的敬拜必然包含对耶稣基督位格与工作的正确认识。偏离圣经所传的信仰,不仅是思想上的错误,更会导致行为的偏差,最终危及人的救恩。因此,教父神学的核心始终是耶稣基督的位格与做工,而这一认知正是基于旧约和新约的见证,并由最初的使徒们所诠释和传递。

基督的位格与做工

公元一世纪末,罗马的克莱门特(Clement of Rome,约公元 35-99 年)在他的一篇讲章中如此宣告:“你们当以基督耶稣为神,祂是活人死人的审判者”(《革利免后书》1 章)。这一认信与新约使徒的见证一脉相承,成为教父神学思想的根基。教父们最关心的,就是在生活各层面认识并践行基督的位格与做工。神借着一个人启示了祂自己,在当时的哲学体系中,这样的观念是极具冲击力的。柏拉图主义者认为神是非物质的,只能通过理性认知;而基督徒竟宣称至高者屈尊取了肉身,这在当时看来简直荒谬绝伦。

但基督教神学正是扎根于“道成了肉身”(约 1:14)这一真理及其丰盛内涵。亚历山大的俄利根(Origen,约 184-约 253 年)在驳斥二世纪反基督教者塞尔修斯时指出:"请看圣经如何以更慈悲的方式向人启示——那太初与神同在的圣道...成为肉身,是为要临到万人"(《驳塞尔修斯》7.42)。

对神的认识若离开复活的基督就不完全。当多马在《约翰福音》20:28 向复活的主惊呼“我的主!我的神!”时,神对一切创造的经营和管理(即神启示的秩序)就此显明。此后所有教父的神学思考都建立在这一根基上:特土良(Tertullian)尝试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论证神位格间的关系;俄利根则强调基督“道”与“智慧”等称号的重要性,以此证明神启示的秩序;普瓦捷的希拉里(Hilary of Poitiers)也认为,神的关系(economy of God)在复活中显明,使三位一体中位格间的关系更为清晰。

基督的位格与工作,是教会早期几个世纪神学争论的主要战场,尤其是第四世纪。来自埃及的长老亚流(Arius)主张,耶稣不是永恒的圣子,而是被造的存在。这场争议促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位 324-337 年)于 325 年召开尼西亚大公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首次普世性会议。大会驳斥了亚流的教导,并颁布《尼西亚信经》,明确宣告子与父本质相同、同为永恒的真神。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约 296–373 年)在回应亚流及其追随者时说:“祂是从父而生的子,因此,祂就绝不会偏离圣父本体的任何属性。”(《驳亚流派》1.6.22,Against the Arians 1.6.22)。这场论战持续蔓延,从第四世纪末至第五世纪初教会召开了更多大公会议:381 年君士坦丁堡会议、431 年以弗所会议,以及 451 年迦克墩会议。这些会议一方面澄清了基督的位格与工作,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阐明了圣经中关于三位一体的教义,包括确认圣灵的完全神性,以及三一真神的合一。

因此,对基督位格与工作的正确认识,为三位一体神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基督论异端不仅扭曲了对耶稣的理解,更破坏了整个三一真神的完整性。早期教会同样出现的圣灵论异端(Pneumatalogical heresies),否定圣灵的完全神性与位格性。这些关于圣灵的错谬教义,与基督论异端实乃一脉相承。教父们不仅坚守三位一体的合一,也强调每一位格的独特性与位格属性。《尼西亚信经》宣告圣子是“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迦克墩信经》进一步解释基督的两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二性的区别不因联合而消失。”教父们坚信:错误理解基督的位格与工作,就等于错失救恩。得救并不要求人完全明白这些教义的奥秘,但要得着真正的救恩,人必须承认耶稣基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此外,教父们还强调“与神性有分”的主题(参见《彼得后书》1:4),这也是为何必须坚持基督的二性。亚他那修曾宣告:“祂成为人,是为了使我们成为神。”(《道成肉身》54.3,On the Incarnation 54.3)这当然不是说我们能与永恒的三一真神同质,而是指基督取了人性,使我们在荣耀中得以有祂的形像(参见《约翰一书》3:2)。因此,早期教父对耶稣基督的位格与工作的理解,是扎根于圣经本身,并建立在对圣经的正当诠释之上。

圣经

基督就是“道”(Word),这不仅意味着祂是神和其救赎计划的终极启示,更意味着祂是整本圣经的核心所在。基督成全了圣经的应许,而教父们对圣经的诠释也无一不以基督为起点。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曾说:“不要为了相信而求理解,当为理解而先相信。”(《约翰福音讲道集》29.6.2,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29.6.2)这句话深刻表达了教父们诠释圣经的方法,尤其是旧约。他们的神学世界是以圣经默想为主,而非哲学推理。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回忆当时教会主日崇拜的情景:“在主日,所有住在城市或乡村的人聚集到一处,读使徒的回忆录或先知的著作,时间允许的话就读得多些。阅读完毕后,主持者便口头劝勉大家效法这些善行。”(《护教篇一》67 章,First Apology 67)在初代基督徒眼中,圣经犹如一面澄明的灵镜,最能照映寻求超越之人灵魂的本真。同时,圣经也是他们认识基督的所在。借着“位格释经法”(prosopographical exegesis,即辨识经文中由三位一体哪一位格发言),教父们认为整本圣经中都可以看见“道”基督的身影。他们在先知、使徒,以及《希伯来书》的作者中看到了这一诠释方式的先例。教父们既注重圣经的字面意义,也追求其属灵内涵。唯有在圣灵里行走、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圣灵在圣经中所隐藏的深奥真理。拿先亚的贵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约329–390年)指出:“我们在圣灵的光照中,从父的光中领受子的光。”(《神学讲道集》31.3,Oration 31.3)这种光照使教父们将圣经启示与神之荣美相连。亚历山大的俄利根曾说:“当灵魂目睹上帝之道的美善与荣美时,就会被属天之爱与渴慕所感动”(《雅歌释义》序言 2.17,Commentary on the Song of Songs Prologue 2:17)正是圣灵在读者心中运行,使他们在阅读中看见神不可言喻的荣美。

圣经承载着神圣启示的救恩信息。亚他那修指出:“圣经乃是神借着属神之人所说所写的话”(《论道成肉身》56.2)。奥古斯丁同样深情告白:“你的圣经是我纯净的喜乐......你的声音胜过万般欢愉”(《忏悔录》11.3-4)。在初代教会看来,圣经展现的救恩计划在基督身上完全绽放。他是根治罪恶与绝望的良药。基督是圣经的应验,是解开圣经一切奥秘的钥匙。正如认信者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所言:“道成肉身的奥秘,蕴含着圣经所有预表与隐喻的真义”(《知识篇章》,Chapters on Knowledge 1:66)。因此,圣经不是一部词典或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启示性的宇宙之书,一种与其他宗教和哲学相抗衡的真理叙事。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约 330–379 年)曾连讲九篇创世记证道(即《六日创世讲道集》In Hexameron),将神创造的荣美与希腊哲学的谬见进行对比。他特别强调,神俯就人的理解力,以人能明白的方式启示自己。这种启示的恩典正是教父神学的核心:认识神始于神的自我启示。为抵御诺斯替主义等异端解经,早期教会以“信仰准则”捍卫正统释经传统。这一准则浓缩了新约的使徒信纲,包含:三位一体信仰框架下的童女生子、受难复活、肉身升天、再来审判等基要真理。它如同箭靶的中心(skopos),标定了圣经启示的核心真谛。

教父神学:敬拜与生命的翻转

认识神,自然引向敬拜神。这种认识也深刻影响人的生活方式。早期教会的神学是一种敬拜的操练,是对神的爱与渴慕的体现,而不是枯燥的学术活动。教父们认识到,真正的基督教知识追求必须与敬拜三位一体的神紧密相连。按奥古斯丁的说法,当我们看见并体认神圣之爱时,这爱就“点燃我们”,“提升我们”归向神(《忏悔录》13.9.10)。尼撒的格列高利( Gregory Nyssa )则指出:“德行生活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效法神”(《雅歌注释》讲道九篇,Commentary on the Canticles, Sermon 9)。神是德行成长的真正目标。看见神的光,就是与这光相交,并被它改变。拜偶像不仅违背圣经,更揭示了邪灵势力在世界中的运作。敬拜假神使人变得像假神,最终走向死亡与绝望;而敬拜真神,则引人进入光明和真正的生命。

因此,教会的神学与敬拜密不可分。神学的思考是从礼仪敬拜中生发出来的,同时也反过来滋养礼仪敬拜。早期教会的大多数神学思想家都是牧者,他们与教会的礼仪敬拜紧密相连。信仰的思考,是在信仰的礼仪中被形塑的。如果忽略了这一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教父们的神学思想。安提阿的依纳爵(Ignatius of Antioch,约 35–110 年)在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谈到基督“两性合一——既是人子,也是神子”,目的在于劝勉教会要在教会领袖的带领下合一,以便“毫无分裂地”参与圣餐(即“主的晚餐”),这圣餐正是“不朽的良药”(《致以弗所教会》20.2,Letter to the Ephesians 20.2)。只有承认耶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生命、死亡与复活所带来的改变。如果不相信基督是为我们的救恩而取了肉身的神,那么向祂祷告或参与圣餐都是徒然。敬虔的生命、德行的塑造,唯有在与基督联合、并活在基督身体——教会——的团契中,才成为可能。

福音派基督徒的思考

对福音派读者而言,教父神学提供了三点重要的属灵教训:第一,神学思考应当是敬拜的一部分。尽管教父们曾经历多场神学争战,但他们的根本目标,是为了维护并高举对三位一体真神及道成肉身基督的正确敬拜。如果神学反思不能引向更深的敬拜,便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第二,圣经是永不枯竭的基督宝库。在去往以马忤斯的路上,耶稣亲自教导门徒如何解读神的话语(参见《路加福音》24:13–35)。每一句启示之言都回荡着基督的圣名。第三,教父神学关注生命的更新与翻转。唯有那被圣灵充满的人,才能明白属神的事,并在其中成长。神的荣美,借着圣经启示与基督的救赎之工显明出来,指引信徒过一种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在圣灵扶持下的德行生活。在神学与属灵生命成长之间,二者是无法割裂的整体。

结语

第五世纪担任罗马主教的利奥一世(Leo the Great,约 400–461 年)曾说:“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基督十字架奥秘之上的信仰”(《讲道集》82.6,Sermon 82.6)。耶稣基督的位格与工作,是早期教会一切神学思考的根基。这是一份“已交托的真道”(参见《提摩太后书》1:13–14),传承自圣经正典的旧约和新约,并由使徒宣讲作出正统诠释。早期教会的讲道、书信、神学论文与信经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成了肉身”(参见《约翰福音》1:14)。对教父们来说,神学从来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一项鲜活、有力、能更新生命的追求,最终引导人进入对三一真神的真实敬拜。

延伸阅读推荐

  1. 克里斯托弗·A. 霍尔(Christopher A. Hall)《与教父们一同学神学》(Learning Theology with the Church Fathers,美国校园团契出版社,2002 年)
  2. 迈克尔·A. G. 海金(Michael A.G. Haykin)《重识教父:他们的生平与教会塑造之路》(Rediscovering the Church Fathers: Who They Were and How They Shaped the Church,十架路出版社,2011 年)
  3. 凯利(N.D. Kelly)《早期基督教教义(修订版)》(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哈珀柯林斯出版社,1978 年)
  4. 雅罗斯拉夫·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基督教传统:教义发展史·卷一(100-600 年):大公传统的兴起》(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 Vol. 1: The Emergence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 (100-600)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 年)
  5. 罗伯特·路易斯·威尔肯(Robert Louis Wilken)《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寻求神的面》(The Spirit of Early Christian Thought: Seeking the Face of God ,耶鲁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atristic Theology.

Coleman M. Ford(科尔曼·M. 福特)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西南浸信会神学院(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人文学助理教授,并担任德克萨斯州丹顿市乡村教会(The Village Church)的家庭小组助理牧师。他与妻子亚历山德里娅(Alexandria)育有三个孩子。
标签
神学方法论
神学分类
教父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