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分类与方法论
叙事神学(Narrative Theology)
2025-06-29
—— John M. Frame

定义

当代后自由主义叙事神学运动虽然正确地试图从圣经叙事本身汲取真理与理性的标准,却常常陷入两个错误:一是拒绝圣经具有客观真理的立场,二是通过割裂叙事中呈现的事实与圣经叙事背后永恒真理的联系,滑向相对主义。

概述

圣经作为包含多种文体的书卷,主要由叙事构成。事实上,圣经的主体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宏大叙事——从创造、堕落、救赎直到新造。当代一种称为“叙事神学”的神学运动试图避开两种倾向:一方面是福音派对客观真理的强调(他们认为这种倾向陷入了基础主义认识论[foundationalist epistemology]的窠臼),另一方面是自由派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运动主张从圣经叙事本身提炼真理与理性的标准。然而,后自由主义叙事神学在单纯依靠叙事进行神学建构时,往往因否定圣经无误的重要性而误入歧途,最终倒向相对主义。这种理论认为唯一重要的是叙事所呈现的事实,却忽视了叙事背后那超越性的永恒真理——这真理对每个人都客观存在,无论其是否承认圣经叙事的真实性。圣经包含多种文学体裁:神学论述、诗歌、预言、启示录、书信等体裁各异的文本,但其核心脉络可视为一个宏大叙事:它记载了神如何介入人类历史,展开一场恢弘的救赎之旅。这故事以创世为开端(创 1:1),以新天新地的降临为终章(启 21:1)。当人类因堕落陷入困境时(创 3:1-24),整部历史便围绕着这个待解的命题展开。而破局之道,即神子民的救赎,最终通过圣子耶稣基督实现:他道成肉身,传达神的权威话语,为罪被钉十字架,从死里复活,升天,并将在神预定的时刻再来。当他再来时,将最终审判恶人,并赐福给他的百姓。圣灵始终推动着叙事进程:在创造之初(创 1:2),默示众先知(弗 3:5),基督道成肉身(路 1:35)、耶稣事工的能力(路 4:1-2、14)、耶稣复活(罗 8:11),以及装备教会(徒 1:8),使他们履行使命,将这救赎的史诗传扬万邦(太 28:18-20)。


从定义上讲,叙事可以描述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但圣经叙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涵盖了整个世界历史,并宣称所述皆为真理(提后 3:16-17)。

传统上,大多数神学著作旨在分析、描述和阐释圣经叙事,但自身并不采用叙事形式。有人批评说,尽管圣经本身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但神学却很少以故事形式呈现,而是倾向于学术化的论述。这种批评认为,神学往往试图以一系列抽象命题的形式,阐述超越时空的普遍真理(因而忽略了历史背景)。

针对这一批评,一些神学家尝试以更强调圣经信息的历史-叙事特性的方式写作。这种关切可见于爱任纽(Irenaeus,约公元 130-202 年)的著作、改教家(尤其是他们在盟约神学方面的论述)的部分作品,以及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救赎工作的历史》(A History of the Work of Redemption,基于 1739 年的一系列讲道)。近年来,强调叙事的倾向在“圣经神学”或“救赎历史”运动中进一步发展。高伟勋(Graeme Goldsworthy)这样描述:

此处定义的圣经神学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也就是说,它跟随神在圣经中启示的进程。它与系统神学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但侧重点不同。圣经神学关注的不是最终构成基督教教义的固定信条,而是描述启示如何逐步展开,并朝着终极目标——即神在耶稣基督里对其旨意的最终启示——推进。圣经神学试图理解圣经所记载的神启示活动中各个时代之间的关系。系统神学家主要关注成品——即基督教教义的表述;而圣经神学家则更关注真理的渐进展开。系统神学家正是基于圣经神学,才能将五旬节之前的圣经文本作为构建基督教教义的材料之一。(见《戈德斯沃西三部曲》The Goldsworthy Trilogy,1:45-46)

但近期的叙事神学将这一关注推进得更远。叙事神学常被称为后自由派神学(postliberalism),因为它不仅聚焦于圣经叙事,更将这种聚焦视为超越正统神学与自由派神学对立的第三条道路。后自由主义者既拒绝正统派对圣经的理解(即视圣经为无误的书卷,提供具有神圣权威的救赎历史记录),也反对自由派神学(在 1650-1800 年启蒙运动时期盛行)的主张——即神学必须服从人类理性的自主性,尤其是世俗科学与哲学所实践的理性。

后自由派神学提出了第三种选择:圣经向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由独特的基督教逻辑所支配的语言,这种逻辑规范着基督徒对神的思考与实践。(可类比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语言游戏”理论——他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其在人类实践中的使用。)这种语言浓缩在创造、堕落与救赎的叙事中。但这一叙事是否客观真实并不重要。讨论无误性或客观真理——正统派坚持而自由派否定的概念——等于将启蒙运动的真理理论强加于圣经,而非忠于基督教故事本身。在他们看来,捍卫圣经的客观真理预设了一种基础主义认识论,它认为所有知识都建立在人类理性普遍可及的绝对确定前提上。而后自由派神学认为,圣经真理只需将叙事作为神学言说与行动的范本,既不必受正统神学假设约束,也不必迎合启蒙自由派。后自由派强调,我们应当摒弃哲学假设(无论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的),仅采用从叙事本身衍生出的推理形式来研究神学。

在我看来,叙事神学家试图从圣经叙事本身(而非伪装宗教中立的哲学来源)寻求真理与理性的标准,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构建其真理理论时,这些神学家为回避基础主义表述,往往严重滑向相对主义。尽管客观真理这一术语并未出现在圣经中,但其概念却贯穿始终,且不容妥协。圣经明确将自身叙事呈现为神启示的真理(如《约翰福音》17:17;《提摩太后书》3:16-17)。对圣经作者而言,救赎历史的事件真实发生至关重要。例如在《哥林多前书》15:12-20 中,保罗指出: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的信便是徒然,我们仍在罪中。圣经叙事所记载的事件必须如圣经作者所陈述和诠释的那样真实地发生过。这一点不容动摇。

关于后自由派神学著作中常将“叙事”与“永恒真理”割裂的做法,我们需要特别说明。叙事可以描述真实事件,也可以虚构情节。圣经中确实存在虚构性叙事(如耶稣的比喻),但圣经呈现的创造、堕落、救赎与新造这一主线叙事绝非虚构,而是真理,而且是人类所能认识的最重要的真理。叙事以时间顺序呈现这些事件,但这个事件序列本身就是客观事实。直到永永远远,这个序列都将是真实的。

更进一步说,这些叙事事件背后还预设了更深层的永恒真理。基督的救赎工作以神永恒的旨意为前提(弗 1:11);神的护理以他永恒的全能全知为基础(诗 139)。神学不仅要解释叙事本身,更要阐明叙事背后的永恒实存。这样的神学不仅陈述真理,更为一切真理提供判断标准,成为人类知识的准则。

由此可见,系统神学与圣经神学之间的分野,并不像人们有时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每一位系统神学家都会阐述耶稣道成肉身、受难、复活、升天及必将再来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同样,每一位圣经神学家也都在论述三位一体神在历史中的作为,这位神本就具有自在永在、永恒不变的属性。

系统神学家通常更侧重神的拣选,而圣经神学家则更关注圣约传统,但这不过是侧重点的不同。原则上,两类神学家完全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研究重点。更广义地说,叙事是真理的组成部分,永恒真理则是叙事的前提基础。若脱离永恒真理,就无法真正理解圣经叙事;反之亦然。任何有价值的系统神学都必须呈现圣经叙事,而对叙事的阐释也必须将其视为由神永恒真理所决定的叙事。

延伸阅读

需要提醒的是,后自由派叙事神学(Postliberal Narrative Theology)通常并不持守传统正统神学立场,也不认同福音派所理解的圣经权威。因此,读者在阅读以下书目时需谨慎辨别。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Narrative Theology

John M. Frame(约翰·M. 弗雷姆)是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改革神学院系统神学和哲学荣誉教授。
标签
神学方法论
神学分类
后自由派神学
叙事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