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一个人长期存在、并非出于个人选择的,对同性或异性产生性欲望的倾向。现代社会对性别(gender)的重新定义,则是指个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自我认知。
在讨论同性性行为和同性欲望时,有人声称圣经对性取向问题未置一词。但使徒保罗在书信中使用的“sarx”(意为“肉体”或“罪性”),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分类,帮助我们去理解和牧养那些在性取向上长期受困、却不是自己选择的人。当今关于何为男性或女性的困惑根源在于,主观体验被提升至客观真理之上。换句话说,就是自我感觉凌驾于生理事实之上。但不应过度污名化那些与性别焦虑抗争的人。他们与所有人一样,都在承受堕落带来的后果。而真正的出路,从始至终,都在于对基督的信靠。
性取向这一概念源于精神病学与心理学这类世俗学科。遗憾的是,不少基督徒往往受制于这些社会科学框架,而不是把他们对性取向的理解建立在圣经和神学的教导上。
同性恋支持者乃至部分基督徒声称,圣经对性取向只字未提,因此既没有定罪,也没有明确表态反对同性关系。[1] 他们认为,说到底,这个词在圣经中根本找不到。然而,如果以这种天真的方式来理解系统神学,认为词语的缺失等同于沉默,就意味着圣经对许多核心教义也都“无话可说”,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三一论”(the Trinity)。事实上,圣经描绘了一幅神学图景,为全部生活设定了框架。
即便性取向这个词没有出现在圣经里,它是否论述了类似的概念呢?我们应从定义入手。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如此描述:“性取向是指一个人持续存在的情感、浪漫关系,或性上的吸引,这种吸引可能指向男性、女性,或同时指向两者。”[2] 美国心理学会还指出,这种吸引通常并非出于个人选择。[3]
2006 年,国际人权活动家制定的《日惹原则》(Yogyakarta Principles)将性取向定义为“产生深刻情感、爱慕与性吸引的能力”。[4] 同性恋神经科学家西蒙·莱维(Simon LeVay)在《同性、异性及其成因:性取向的科学》(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一书中,将性取向定义为“一种使人倾向于产生性吸引的特质”。[5] 综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性取向普遍被理解为一种长期存在、并非出于个人选择的,对同性或异性产生性欲望的能力或倾向。
界定持久且非自主的罪性欲望:肉体(The Flesh)
在探讨圣经是否谈到过某种持久的、并非个人选择的罪性倾向之前,我们需要先跳出世俗的思维框架,即异性欲与同性欲的二分法,而转向圣经的分类方式:良善的性欲望与罪性的性欲望。凡是以圣经所规定的婚姻为归宿的性与情感欲望,就是良善的;凡是超出圣经婚姻范围的性与情感欲望,就是罪性的。
既然一切同性的性与情感欲望都是罪性的,那么圣经是否提供过一个概念,来描述那种持久的、非自愿的罪性欲望倾向?圣经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神学框架,以理清围绕“性取向”的复杂争论?答案是肯定的。圣经称之为“肉体”(sarx),或“罪性”,换句话说,就是“罪的倾向”。这也属于罪论(hamartiology,即关于罪的教义)的范畴。
新约的一些英文译本把希腊文“sarx”译作“罪性”(sinful nature),另一些则直译为“肉体”。“sarx”在保罗神学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保罗研究专家穆尔(Douglas Moo)解释说,尤其在保罗的书信中(比如《罗马书》和《加拉太书》),这个词所表达的是“因罪而加诸在人类处境上的局限”。[6]
在《加拉太书》5:16–17,保罗解释说,肉体与圣灵相争,圣灵与肉体相争。这种对立的张力并不是指我们体内有两个本性彼此打仗;相反,“sarx”指的是整个人都被悖逆所标记,被这个邪恶世代的“败坏和必死性”所辖制。[7]
这体现了救赎历史中的现实:旧人(以肉体为特征)与新人(以圣灵为特征)之间的张力。肉体与圣灵之间的冲突,正显示了现今邪恶的世代与将要来的世代彼此交叠的状况。肉体代表的是当下这个邪恶的世代,以及我们仍在罪与死亡权势之下的位置;圣灵则代表那将要来的世代,以及我们从罪与律法的权势中得着释放。[8] 在这种交叠之中,两种世代的特征同时存在。
事实上,“这罪恶的世代”(加 1:4)仍未过去,罪和“旧人”的影响依然残存。作为蒙救赎的信徒,虽然我们正在一天一天被更新和改变,但我们依然要面对旧人的余迹,以及因堕落而扭曲的神形象。因此,在试探中我们必须保持警醒。正如丹尼·伯克(Denny Burk)和希思·兰伯特(Heath Lambert)所说:与毫无罪性的耶稣不同,我们里面却有一个“落地之处”,让试探可以很快转变为罪性的欲望。[9]
与肉体争战
属灵的争战正在激烈进行——“神的灵与犯罪的冲动相争”[10]。这种冲动虽然不再辖制基督徒,却依然能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争战。保罗在《罗马书》8:13 节劝勉我们:“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
基督救赎的工作确实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尚未完全成就,也就是说它已经开始,却还未完全临到。我们已经得释放,但必须继续忍耐争战,直到那荣耀的终极之日到来。对于那些虽然有同性性与情感欲望的倾向,却每天都竭力治死这种试探的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倾向”并不等于“注定”。保罗在《罗马书》6:6–7 写道,因着与基督联合,基督徒已经从罪和堕落的人性中得释放:“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就脱离了罪。”
脱离罪的统治并不意味着不再犯罪,也不意味着不再经历试探;它所指的是与罪彻底断绝关系,是一种质的改变:我们的心思不再那样昏暗,我们的意志也不再那样悖逆。这全新的生命是神主权的工作。
圣灵是我们重生的源头(约 3:5–6),而这份从罪中得自由的恩典,是出于神的作为:“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为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罗 6:14)正如约翰·派博所说:“恩典不只是当我们犯罪时神的宽容,恩典更是神赐下使我们不犯罪的能力。恩典是力量,而不仅仅是赦免。”[11]
同时,我们也必须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我们不能滥用神的恩典,以为可以继续犯罪,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 4:8)。这是一种曲解。保罗直接指出:“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罗 6:1–2)
另一方面,有些经历同性试探的人,会因深感羞耻与内疚而不堪重负,觉得自己不配得神的恩典。他们已经悔改,也没有去实践这种欲望,却认为这场挣扎就是不可赦免的罪。事实上,当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是“肉体”——即堕落的人性——就会明白自己与他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追根究底,这一切都源自“原罪”。堕落带来的道德后果败坏了每一个人。试探的具体形式虽然不同,但根源却是一样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被试探,而在于我们如何回应。
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这个事实,会让人大得安慰。我们需要向值得信任的人敞开,诚实分享自己在这些非自愿且常常持续的试探中所经历的挣扎。如果我们把自己进一步划分为“异性恋基督徒”和“同性恋基督徒”,就会制造一种错觉,好像我们在根本上有别。
其实,我们要在彼此的团契中找到真正的共同点:我们都因原罪——堕落的道德后果——而受苦,我们都同样需要恩典。我们要彼此提醒,唯一能解决我们罪性问题的,就是基督和祂的身体——教会。
性别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吗?除了男女之外,真的还有更多所谓的性别吗?当今西方社会已经模糊了界限,甚至鼓吹各种性别选项。基督徒应当如何按照圣经来理解并回应这种对性别的重新定义呢?
“Sex”一词有几种含义。它常常指性行为,但也可以指“男性”和“女性”这两类性别。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第二种含义。性别(男性或女性)是一种客观的二元分类,用于描述人体的生殖类别。
然而,如今许多人声称,性别并非客观事实,而是人为规定的。比如,有人说“性别是出生时被指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新生儿的性别是根据外部生殖器清楚观察到的,并且还能通过 DNA 检测在基因层面得到确认。性别有非常明确的外在表现。若说不是如此,那就等于要把所有生物学教材全部重写,这完全不科学。
那么,那些所谓“间性人”(intersex)又如何呢?这种极其罕见的情况(大约几千人中才有一例,而不是几百人中就有一例),是否证明性别不是二元的,而是一个连续谱?答案是否定的。间性是指在生物学上,某些人可能会出现生殖器官模糊不清,或基因组合有差异。但在人类生物学中,这些因堕落世界而存在的罕见特殊情况,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介于男女之间的‘性别’,也并不能否定神在创造中设立的‘男’与‘女’这一基本的、普遍的二元分类。
当今社会对“gender”(性别)的重新定义,其实是指一种独立于生物性别之外的心理状态,即主观上对自己是男或女的感受。既然生理性别(sex)是客观的,而心理性别(gender)是主观的,按理说,我们应当让主观感受顺服于客观事实。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文化潮流却鼓励人们去改变客观的身体现实,好让它顺应个人主观上的自我认知。
这种新的思潮,其实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诺斯底式二元论:它把心灵与身体分开,把自我理解凌驾于肉身之上,并视之为决定人身份的最终依据,于是才出现了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这样的新词。事实是:自我感觉最多只能描述我们的“感受”,却不能定义我们的“本质”。
圣经与性别认同
在圣经的第一章中,神创造天地,并使地上充满各样的生物。创造的巅峰是“人”(希伯来文 adam,意指整个人类)。在众多人的特征中,神特别强调了一点:祂按着“男”和“女”来造人。
《创世记》1:27 清楚表明,“神的形象”与“男、女”的本体分类密不可分。这节经文由三行诗构成,第二、第三行采用平行的方式,表达了神的形象与“男和女”之间的紧密联系: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乃是照着他的形象
造男造女。
按照神的形象所造,成为男性或女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素。做为人,并不仅仅关乎生理或基因,同样,性别(男与女)也不仅仅是生物学或基因层面的事实。性别首先是一种属灵的、本体上的现实,是出于神的创造。成为男性或女性,不能靠人为方式去改变;性别是神手中的工作,是祂原初的设计与美意。
无论人怎样努力改变自己身体的事实,所能做的不过是人为地去除或增加某些器官,或者用药物来压制男女本质的生理与荷尔蒙现实。换句话说,就是把心理凌驾于生理之上,让“我的感觉”取代“我的本质”。否认这种身体和基因的现实,就是让经验凌驾于本质之上,更严重的是,这也否认了神的形象。跨性别之争的核心,不仅仅是‘什么是男、什么是女’,而是‘什么是真实的’。
那么,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跨性别观念其实是后现代主义的果子。后现代思想受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宣称“你就是你所感受到的”。因此,经验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必须向它屈服。于是,“唯独经验”(sola experientia)取代了“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
但神在说:“你就是我所创造的那个人。”真理不是我们所感觉的,也不是基于我们自我的认知。圣经清楚告诉我们:“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 17:9)我们不能信靠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必须把它们降服于神,因为“你们要倚靠耶和华直到永远,因为耶和华是永久的磐石。”(赛 26:4)
大多数人的自我认知与其生理性别是一致的,但对少数人来说却不是。由这种不一致带来的心理痛苦叫做“性别焦虑”。有些人会因此选择自我认同为跨性别,从“男变女”或“女变男”,实际上是把心理抬举到高于生理的位置。
虽然认同为跨性别、接受激素疗法或手术,都是个人的选择,但这种挣扎本身并不是选择。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挣扎非常真实。即便如此,这些非自愿、甚至长期存在的想法,归根到底仍是堕落之后所带来的心理结果。每个基督徒都要每天面对并治死堕落所带来的影响。
如果放在人类堕落的背景下来看,性别与心理不一致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怪异。受试探本身不是罪,屈服于试探才是罪;同样,沉溺于堕落的性别自我认知是罪,但与之抗争却不是罪。
我们还应当警醒:难道不正是那谎言之父撒但向一些人进谗言,“神岂是真说过吗?”我们要为那些在性别焦虑中挣扎的人祷告,求他们跟随基督与真理,而不是顺从那被蒙蔽的心思和世界上以社会公义和身份政治为名的议程。
在我们的教会中,也有人因害怕被排斥与讥讽,而不敢倾诉或请求祷告。让我们环绕在这些弟兄姐妹身边,扶持他们,使他们不效法这个世界,而是更新心意,抵挡堕落的性别思绪,将一切意念夺回。
让我们一起努力,不要让心理凌驾于生理之上;而是将一切交托给神,承认祂从不犯错,并且祂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Gender Ident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