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信仰(以圣经全部的教导为根基)与日常工作密不可分,应当引导他们的工作,无论这工作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
无论是家务劳动、办公室事务,还是修理堵塞的水槽,无论是否获得报酬,基督徒的日常工作在神眼中都至关重要。我们运用双手、头脑和心灵去工作,本身就带有尊严,因为正是通过工作,我们才能让自己和邻舍都得到益处。我们通过良善、公义的工作来爱我们的邻舍。那宏大、美丽、并能使人得自由的圣经故事,为“工作在神眼中极为重要”这一真理,提供了具体而令人信服的依据。
许多基督徒认为神对工作有等级划分。他们相信神视某些工作极其崇高重要,比如牧师、宣教士或非营利机构工作者,而其他工作则既不崇高也无意义。然而,圣经讲述的完全是另一个故事。要理解关于工作尊荣性的圣经叙事,我们必须回到起初去看。
圣经是一部宏大的故事,可以大致分为四幕:创造、人类的堕落、救赎,以及得着成全。在第一幕创造中,我们第一次认识神。令人惊讶的是,神并没有首先以救赎主、战士、避难所、拯救者或君王的身份出现,而是在圣经的开篇,把自己介绍为一位工作者(创 2:1–3):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神歇了祂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粗体为笔者所加)[1]
请注意,这段经文里“工”这个词出现了三次。这段经文既是对《创世记》1:1–31 的总结,也是从那里进一步展开的起点。《创世记》第一章讲述了神的工作周,这是圣经中第一次记载的工作周。
在神的工作周中,祂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了人。那么,承载神的形象究竟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我们该怎样彰显或效法神呢?答案是:我们在本体和功能两个层面上都效法神。
从本体与功能角度理解承载神的形象
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我们与神有一些相似之处。上帝注重关系,我们也活在各种联结之中;神是有道德的,我们也有道德;神会表达情感,我们也会表达情感;神是理性的,我们也同样具备理性。
从功能上看,我们所行的与神所行相似。神施行管理,我们也行使管家职分;神创造,我们也创造;神工作,我们也工作;神安息,我们也安息。
从效法神来理解承载神的形象
照神的形象去工作,就是在模仿神;而工作本身,也是在彰显神的形象。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是神的同工;他们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效法神。亚当和夏娃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看守园子(创 2:15),而他们长期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劳动使所有人都能得以繁荣(创 1:26–28)。不仅如此,人类的休息也是模仿神的安息,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忽视安息日(出 20:8–11)。
从这种视角看,工作可以这样定义:“为他人付出精力(体力或脑力,或两者兼具),在服侍中获得满足,为社区(城市)带来益处,并荣耀神。” [2] 我们工作,是为了服事他人、服事邻舍。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所有的人类工作场所,无论是在家、办公室、水槽下,还是建筑工地,本应以公义、正直、好客、仁慈和善良为准则。人类的每一份工作,都在某种神秘的方式下,促进全人类的繁荣。换尿布、倒垃圾、制作表格、写邮件、发短信、做PPT演示,这些形式各异的工作,都能让其他“照神形象的人”受益,无论他们是同屋檐下、同办公室、同城市,还是共享同一个星球。
然而,遗憾的是,故事并未止于此。
新的角色加入了这出戏:恶者。圣经后称其为撒但,他扰乱了伊甸园原本的美好秩序,也打乱了亚当和夏娃(以及我们)的工作节奏。通过一连串诱导性提问,恶者在夏娃心中种下怀疑,使神最初的命令变得繁重难行。请注意神在《创世记》2:16–17 的命令:“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然而夏娃在复述时(创 3:2–3)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中间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必死。”她多加了“不可摸”的限制。随后,恶者进一步让亚当和夏娃相信神不可全然信赖。人类始祖违背神命令,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历史的轨迹就此改变。
亚当和夏娃的罪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与信仰与工作的主题密切相关的是,神诅咒了亚当将花费大量时间的地方:他的工作场所。
神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生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 3:17–19)
因此,我们的工作环境充满艰辛,人的努力会结出好果,也会生成浪费无用的产品(“荆棘蒺藜”的隐喻)。工作不会轻松,焦虑和辛苦成为常态(“汗流满面”的实相)。
尽管有些工作场合,有些同事可能让人难以应付,但是工作本身,无论有偿的还是无偿的,并不是咒诅,也不是堕落的后果。亚当和夏娃在堕落之前就已被赋予工作任务。正因工作中有艰难挑战,工作场所成为基督徒塑造基督样式,或偏离神走向偶像崇拜的重要场所。
工作仍然是神圣的,但现在工作困难重重;工作仍然神圣,但已被罪玷污。轻视工作容易导致懒惰(帖前 4:9–12),过度崇拜工作又会滑向偶像崇拜(出 20:4)。
然而,在神的主权安排下,工作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随着基督的登场,祂宣告了世界新的管理秩序,也为跟随者带来了新的工作观。耶稣在地上短短 33 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约瑟的木工坊里当学徒,从事木工和石匠的劳作。是的,耶稣亲手劳动;是的,耶稣很可能常常带着木屑和灰浆回家,手上、衣服上,甚至头发里沾着刨花灰泥。
耶稣提醒我们,工作本身是有尊严的。祂也亲身示范了工作可以藉着圣灵的大能完成。耶稣看重日常的工作,这一点从许多祂以农夫、撒种者、税吏为背景的比喻中就能清楚看出。
因着基督的救赎,基督徒就成了祭司国度中的一员。正如韦真而(Gene Veith)在《上帝@工作》(God at Work)一书中所说:“信徒皆祭司,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神职人员,而是让每一种工作都成为圣洁的呼召。”[3] 在神眼中,没有所谓的“工作等级”。马丁·路德·金博士这样说过:“没有任何工作是微不足道的。所有提升人类尊严的劳动,都有尊贵与价值,都应当以极致的态度去完成。”[4] 因此,我们的工作是祭司性的、重要的,能够造福人群。
基督徒必须谨记:我们被救赎脱离那污秽的黑暗国度,进入“祭司的国度”(西 1:13;彼前 2:5、9)。提摩太·凯勒说得好:“耶稣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个人得救与罪得赦免,更是更新整个世界。”[5]
因此,我们个人或机构所做的决定,都不是中立的。要么帮助他人繁荣,要么阻碍他们的兴盛。追求共同的福祉,意味着我们不能退出这个越来越后基督教化、越来越宗教多元化的社会,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上去爱邻舍,遵行耶稣赐下的大使命(太 22:34–40)。更新万物、追求共同善的核心,就是以爱邻舍为中心(路 10:25–37)。
因此,基督徒需要仔细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哪里有破碎拦阻了人的兴旺?哪里有邻舍正受困阻?正如布赖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在《正义的慈悲》(Just Mercy)中说的[6]:“一旦我们看见,一旦我们知道,就已经被卷入其中,必须去行善。”
在我们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认为福音缺乏可信度。但基督徒周一到周五的工作,能够让福音“看得见”,甚至让神的存在更显可信。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文化处境里,福音必须先被“看见”,才能被“听见”。当我们在职场上以忠心和卓越来工作,守时、认真、以善行服侍他人,我们便成为职场中普遍恩典的管道,也让怀疑者、不可知论者、无宗教信仰者和不信的人有机会亲眼看见福音的真实性。
当我们靠圣灵的大能去工作,以《弥迦书》6:8 的教导在职场中行公义、抵制不义;当我们带着基督徒的心态,凭良善的工作去服侍同事——即我们的邻舍时,我们就把未来新天新地的平安图景,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带进了当下的日常工作里。
当同事停下脚步,看见我们工作的质量与见证,看见我们工作的态度,这将自然地为属灵对话做好了铺垫。
基督徒可以盼望在新天新地里怀着喜乐来工作。那时,我们的工作与工作环境将再次充满喜乐,不再有失望、失败、荆棘、蒺藜和泪水(启 21:4)。
我们的工作与职场将如同神在创造之初所设定的那样运作(参见第一幕)。但问题是:在进入新天新地之前,我们在今世所做的工作又当如何?难道它们不过是填埋场的废物吗?新约学者赖特(N. T. Wright)如此解释:
在主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无用功。你不是在为一辆即将冲下悬崖的车上油,也不是在修补一幅快要被投入火中的名画,更不是在一个即将被铲平的花园里栽种玫瑰。相反,你正在做的,是那些将在神的新创造中存留到永远的事工。每一个出于爱的举动、每一次感恩与仁慈的表达;每一件因爱神、因被祂创造之美触动而生的艺术与音乐;每一分钟耐心教导严重残障的孩子阅读或工作的付出;每一个关怀、安慰、扶持他人的行动——无论对象是人,还是这受造的世界;当然,也包括每一次祷告、每一次圣灵引领的教导、每一次为传扬福音、建立教会所做的努力,以及每一个为追求圣洁、为使耶稣的名得荣耀所行的脚步——这一切,都将借着神复活的大能,融入祂那永恒的新天新地之中。[7]
总而言之,我们今日劳碌所结的果实,都将借着神复活的大能,被编织进新天新地的荣耀之中。年老的使徒约翰在《启示录》21:24–25 中就有这样的图景:“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带进那城。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约翰所说的“荣耀”,就包括我们此时此刻双手的劳作、心灵的渴慕和头脑的创造。
这意味着,你今天所做的工作,将被神带入祂的国度之中。因此,当常存盼望:你在主里的劳苦不是徒然的(林前 15:58),所以要一心为主而做,将一切归荣耀给神(西 3:23–25)。
1 英文经文引自《圣经》新国际版(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版权归Biblica, Inc.™所有,经Zondervan出版社授权使用。全球版权所有。www.zondervan.com "NIV"和"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是Biblica, Inc.™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注册的商标。
2 约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C型观点——基督徒改变社会的行动力》(Issues Facing Christians Today)(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宗德万出版社,2006 年),225 页。
3 韦真而(Gene Veith),《上帝@工作:基督徒生命中的聖召》(God at Work: Your Christian Vocation in All of Life)(伊利诺伊州惠顿:十架路出版社,2002 年),19 页。中译本由雅歌出版。
4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爱的力量》(Strength to Love)(纽约:Harper & Row出版社,1963 年),86 页。
5 提摩太·凯勒(Tim Keller),《一掷千金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纽约:企鹅出版社,2008 年),110 页。中译本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6 布莱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正义的慈悲:一个关于正义与救赎的故事》(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伦敦:一个世界出版社,2015 年)。
7 赖特(N. T. Wright),《盼望生奇:重新思考天堂、复活与教会使命》(Surprised by Hope: Rethinking Heaven,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纽约:哈珀出版社,2008 年),208 页。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Faith and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