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由身体与灵魂共同构成,二者虽彼此独立却不可分割,只有死亡能将二者分开,对于人类生命与体验而言,两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人类由身体与灵魂共同构成。这两部分本质不同,却在生命常态中不可分割。死亡虽会暂时将二者分离,但这仅是咒诅带来的后果,并不是永存的状态。身体并不像某些非基督教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卑下,但身体也不等同于人的全部。灵魂是不朽的,这种不朽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出于神的旨意。灵魂拥有理智、意志以及各种情感等能力。身体与灵魂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圣经中常用“心”来比喻整个人,而究竟是理智还是意志在人的本性中占主导地位,这一直是神学上讨论的议题。
在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通信中,他提供了两种不同但互补的复活描写:一种强调身体从尘土中复活,另一种强调复活从天上降临。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中,复活是指身体在死亡和腐朽之后被重新创造,保罗称之为“属灵的身体”,这种身体是不朽的,并且拥有独特的“荣耀”(林前 15:41)。这一切都由基督的复活所保证,基督徒也藉着祂得着生命。这不同于我们现今的状态——拥有“属地的身体”,是“出于尘土”(15:47-48),会死亡,也会衰残。保罗将我们现在的身体比作“帐棚”(林后 5:4)。属灵的身体是“不死的”,象征着“死被得胜吞灭”(林前 15:54)。这一教义对我们的生活有直接的伦理意义:倘若死亡是无可挽回的终结,亦无复活之望,那么“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林前 15:32,可能引自古希腊诗人米南德之语)便成了合乎理性的选择。
在保罗的第二种描写中(林后 5:1–10),焦点则放在天国,即我们的“天上的居所”。这是一件我们将在未来“穿上”的衣裳,到那时,必死的身体将被生命完全吞灭。在这里,重点不在于基督的复活是复活生命的保证,而在于圣灵在我们现今生活中的工作(林后 5:5)。
从这些经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对身体与灵魂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也在圣经的其他地方得到了印证。首先,身体并不比灵魂在伦理上更低等。身体不是“不属灵的”。身体和灵魂同样都是造物主的恩赐。在新约中,“肉体”这个词有时指“血肉之躯”;但在保罗的书信里,它更多是指不敬虔,比如在《加拉太书》5:16。
把身体贬低到比灵魂更次等的地位,其实是源自异教思想。根据圣经,身体与灵魂共同构成了神的形象。在《创世记》第一次记载造人时,就强调了身体与灵魂的合一性。人并不是一个“困在”身体里的灵魂——尽管圣经用“帐棚”(林后 5:1)来比喻身体,也不像柏拉图所说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帐棚的比喻强调身体在今生会朽坏,但在来生将变为不朽,成为“灵性的身体”(林前 15:44)。关于今生与来生之间的连续性,确实存在许多奥秘。脱离身体后又拥有一个“灵性的身体”究竟是怎样的状态,似乎尚未向我们显明。尽管基督徒的身体如今已是神的殿,神在其中运行(弗 2:21),但“灵性的身体”具体指什么仍不明确,因为它指向的是一个我们尚未经历的末世阶段。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现今的基督徒生命,无法与“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相比(罗 8:18)。基督徒如今已经有了“圣灵初结果子”,并且“心里叹息”,等候身体得赎(罗 8:23)。因此,无论将来如何,“灵性的身体”必定会远远超越我们现在“卑贱的身体”,而是按照那位得荣耀救主的“荣耀身体”为样式(腓 3:21)。
所以说“我是一个灵,拥有一个身体”是不对的。你的身体独一无二、专属于你,它不像眼镜、心脏起搏器或假发那样可以轻易替换。如果你的身体受伤了,就是你受伤了。你从婴孩到成年的成长是靠身体的生长实现的。它专属于你,在今生,它就是你这个人的所在;在来世,它仍将再次成为你。
灵魂会经历身体的死亡。那么,它是不朽的吗?答案既是“是”,也是“不是”。圣经确实指向灵魂的不朽,但这种不朽并不是说连神都不能结束灵魂的生命。灵魂之所以不朽,是因为这是神的旨意。只有神拥有必然的不朽;祂是万有生命与不朽的源头(提前 6:16)。圣经并没有对人的灵魂不朽做出明确的陈述,但有一些经文表明了这种倾向(传 3:11),尤其是在圣经中关于死人复活的叙述里,不论恶人还是义人都将复活(例如,约 5:28,林前 15:49,腓 3:21,提后 4:8)。
从某种意义上说,灵魂在“物理层面”上是“单纯”的,因为它不像身体那样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它却拥有理智、意志等多种能力。身体的心脏与肺和其他器官不同,每一个器官都在维系身体的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灵魂虽然没有物理器官,却由理性、意志、情感、记忆和良心等功能构成。在今生,灵魂与大脑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奇妙而尚未完全理解的互动与配合。大脑受伤会限制灵魂的发挥,而大脑的恢复或成长(比如婴儿成长为孩童的过程)也会影响灵魂的运作。大脑会通过一些情况作用于灵魂,比如因受伤或麻醉而失去意识,或因童年遭遇残酷对待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当身体处于休息或中风后的不动状态时,灵魂仍然可以在梦境和其他心智活动中活跃,这些活动也可能与记忆相关。记忆是奇妙的,它储存事实和技能。大脑与意识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灵魂能够发出“基本行为”的指令上,一旦发出这些指令,身体可以立刻行动。比如,当眼睛功能正常时,一个人只要看向一棵树,就能立即看见那棵树。他不需要额外准备,也不需要先做一个动作再引发另一个动作,就像手要动起来才能拿笔签字那样。
圣经常用“心”这个比喻来指人的核心或内在自我。例如:“他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 23:7),“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 17:9)。圣经中也提到心与理性的关系(赛 1:18)、意志(彼后 1:12)、良心(罗 9:1,理解为神在人里面那种反省且隐秘的作为)、以及记忆(约 15:20)。至于这些当中哪一个占主导地位,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强调理智(所谓“理智主义者”),有的强调意志(所谓“意志主义者”)。一些受到斯多葛主义影响的人,主张压抑或驯服情感,因为他们认为情感“不受约束”,容易陷入非理性。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则持更积极的看法,认为“真正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圣洁的情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约圣经中“情欲”一词通常带有负面含义。
众人都承认,理智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沉思或理论性的,任务是获取关于世界的真知识;另一方面是实践性的,任务是运用理性来寻找达成某个目标的最佳途径,这通常被称为“实践理性”。这种观点自然会把理性置于心灵的核心地位。大多数改革宗神学家(承袭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认为,理性是灵魂的中心能力,它存在于人里面,却不存在于非人类动物身上。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认为神的形象体现在男女关系,或者体现在三位一体神内部的关系。但这种与三一论相关的强调,早在奥古斯丁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也曾在一定程度上思考过死后“脱离身体的意识”会是怎样的状态,并常常借助梦境来类比。因为现今我们的许多情感都与身体相关,比如疲倦或恐惧。但在肉体死亡后的片刻,将不再有这种身体体验,虽然这些经验可能仍会被记忆。关于这些事情,我们所知甚少,但信徒可以确知:他或她将被改变,得以效法基督的样式。正如经上所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 3:2)。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reated Body and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