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分类与方法论
巴特神学
2025-07-02
—— Carlton Wynne

定义

卡尔·巴特(1886–1968)的神学体系如海啸般席卷 20 世纪神学领域。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体系,核心是对神与人关系的全新诠释——“基督事件”(“Christ-event”)。这是神永恒而完全的旨意,既是神主动向人启示自己的至高决定,也是神与人重修于好的终极实现。按照神的预定,这一事件与所有受造物——无论是历史上的耶稣、圣经旧约和新约,还是教会的信仰、教义和宣讲——都保持着既间接又辩证的关联。

概述

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的神学思想虽历经演变,却在 20 世纪神学界掀起了一场海啸般的革命,对当时主导学术界和众多教会的自由主义神学体系提出了根本性挑战。巴特神学的核心在于一种全新的神观——既然“全然他者”(“wholly other”)的神与人类存在本质差异,那么神在“基督事件”中主动将人类纳入自己的神圣生命,这一事件完全是出于神的自由抉择。这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亦称“神的话语”)既包含自我启示的神,也包含神向人类的显现,以及人类对这份普世永恒启示的领受与回应。在巴特看来,无论是认识神与人类的关系,还是理解创造、罪(他称之为“虚无”“nothingness”)与伦理等问题,都必须以耶稣基督中的上帝启示为唯一准绳。尽管巴特重新诠释了许多正统教义术语,甚至倾向于普救论的主张(虽然他对此态度暧昧),但他拒绝接受福音派关于圣经默示的教义,认为圣经“之所以成为神的话语,完全在于神使其成为祂的话语,在于神藉其说话”。此外,他也否定了传统教义中历史人物亚当的真实性。


二十世纪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发音同“Bart”)是一位神学巨擘,其思想虽艰深难测,却如海啸般席卷二十世纪神学界,颠覆旧有体系,重塑神学版图。即便今日,他的思想余波仍在推动当代神学运动。巴特的核心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神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对许多基督徒而言,理解这种“新方式”并非易事,部分原因在于巴特的神学是针对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兴起的自由主义神学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思潮已从根本上扭曲了合乎圣经的基督信仰。若未认清这一神学历史背景,持守圣经的基督徒在阅读巴特著作时往往会感到困惑。然而,即便熟悉其背景,读者仍可能被他迂回反复的写作风格所困扰:他常围绕一个主题盘旋,时而从这个角度切入,时而又从另一角度深入。

更复杂的是,尽管巴特神学极具创新性,但它比自由主义神学更频繁地沿用传统基督教正统术语(如“上帝话语”“耶稣基督”“启示”等),却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因此,若仅片段式阅读巴特,人们可能误以为他的神学不过是教会历史长河中的一道涟漪,而非实际上的滔天巨浪——且其影响至今未衰。

要真正把握巴特庞大思想体系的全貌及其神学影响,既需宏观审视,也需深入关键细节,以免过度简化或低估其贡献。这绝非易事。再加上深奥的哲学影响、巴特自身思想的多次演变、超过一万两千页的著作体量(包括一部历时三十五年仍未完成的十三卷巨著《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简称CD]),理解巴特神学成了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对了,别忘了——巴特是用德文写作的。

巴特对自由主义神学的回应

尽管巴特神学体系庞大深邃,但我们仍可把握其脉络。首先必须认识到,正如前文所暗示的,巴特的神学是对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3–1834)和里敕尔(Albrecht Ritschl,1822–1889)等自由主义神学家以人为中心的倾向的回应。这些思想家试图使基督教信仰适应现代思潮,本质上否定了其超自然本质,转而认为人类洞察与经验(而非神圣启示)才是真理的最高仲裁者,而神(无论祂是谁)也必须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其结果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全面重构——几乎成为一种全新的宗教。

例如,自由主义神学某一支派的基督论认为,神那不可言喻的本体,寄居有限的人子耶稣之中,同时,耶稣始终自觉与神相交(施莱尔马赫称之为完美的“上帝意识”),这使他成为独一无二的完人。按这种自由派观点,耶稣作为神的生命与人类理想的完美体现,其“救赎”在于:人感受他道德生命的力量,并在自身处境中效法他。

尽管巴特曾受这类自由主义神学的熏陶,但他最终批判自由主义神学将神从天上拉下,囚禁在自然主义的现实观中。尤其令他震惊的是,他的导师们竟支持德皇威廉二世的战争政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巴特看来,这种对人类能力的盲目自信,在超越的神面前不可饶恕。最终,他谴责新教自由主义神学已无可救药地屈从于世俗议程,对教会牧养毫无价值。

巴特主张,教会需要重新认识那位“全然他者”的神——祂完全超越人类经验范畴,并以此超越方式与人建立关系。在巴特看来,这意味着即便神的自我启示也不会直接融入人类普通经验,正如他早期在《罗马书释义》(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30 页提出的哪个著名比喻:这种接触“就像切线轻触圆环”,看似相遇实则保持距离。换言之,即便在启示中,神依然隐晦难明,只按自己的方式显现,远非人类理性、语言或经验所能触及。巴特认为,若否认这一点,就会在神与受造物之间建立某种连续性,导致神丧失超越性,而人类可能借此操纵甚至控制神,将其塞入现代思想的框架——这正是自由主义神学的根本谬误。这一核心信念促使巴特开创了被称为“辩证神学”“上帝话语神学”或“新正统神学”(巴特本人拒绝这一标签)的思想体系,亦即我们今天所知的巴特神学。

“基督事件”在巴特神学中的核心地位

巴特神学的核心在于一个深邃的命题:神在一个既超越又涵盖其一切恩典作为的独一事件中,自由地向人启示自己。这一启示行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巴特称之为“基督事件”,因为在耶稣基督里,神自由地选择成为人类的神,同时也选择将人类接纳到自己的神性生命中。然而,这一框架下的“基督事件”不仅包含进行启示的神,也包含启示本身,以及领受启示的人。

这种表述方式已经将传统的道成肉身教义(即永恒神之子为我们的救赎自愿在历史中永久取人性)推向了一个微妙的方向。但巴特更进一步,声称“基督事件”根本不属于普通历史——至少不是自由主义神学家所理解的历史,也非当今福音派神学所认知的历史。对巴特而言,基督事件是神生命内部的事件,是神自身中一种永恒实现的“成为”——神成为人,而人参与神,这一关系永存不灭。

这一“神在行动中的存有”(《教会教义学》II/1,262)观念背后,是巴特对神人之间质性差异(甚至对立)的强调——唯有神能跨越这一鸿沟。自由主义神学认为,无限的神通过耶稣历史上的伦理生活(圣经作者对此的见证被认为可能出错)及其对今日人类的影响,栖居于人类经验中,从而弥合此鸿沟。但巴特反驳道:正确理解的耶稣基督,其实是神将时间纳入自身永恒的一个事件或决断。如巴特所言,在耶稣基督里,“神将人的存在接纳到祂神性的存在之中”(CD IV/2,20)。因此,基督事件的“时间性”与人类的普通历史经验截然对立,因为这是神的事件,而非人类的事件。巴特强调:“神实实在在地将时间据为己有”(CD II/1,616),这一客观而永恒的作为超越了一切人类认知与经验的范畴。

耐人寻味的是,巴特对神人关系的新解并未完全否定自由主义关于神人共享某种存在模式的观点,只是将这一“接触点”从Historie(即通过现代方法重构的历史)转移到了一个悖论性的、“辩证的”事件中——巴特有时称之为Geschichte(即神为我们设定的历史,而非人自主理解的历史)或“神为我们的时间”(CD I/2,45)。换言之,不同于自由主义从人类经验和虔敬出发定义神与耶稣,巴特试图以基督事件为基准定义神与人性。然而,无论是自由主义(施莱尔马赫)还是巴特主义,神人终究共享一种存在模式——前者基于人类经验,后者基于基督事件。

巴特神学的神学影响  

巴特以“基督论”为出发点,这一立场深刻塑造了他的整个神学体系。换言之,在巴特看来,基督教的所有教义都必须根据神在耶稣基督里的自我启示重新诠释——他将这一启示视为神生命中的“永恒-暂时行动”(这类“辩证式”表述是巴特的典型风格)。巴特这一神学观点带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推论:普通人只能通过受造界的媒介来间接认识基督里的上帝启示,而这些媒介本身并不具备传递神的知识的能力。在巴特看来,上帝的话语总是以惊鸿一瞥的方式临到人类——神透过受造物瞬间彰显自己,但这些被使用的媒介在传递启示的同时,也在遮蔽、否定甚至隐藏神。例如,既然唯独耶稣基督才是上帝的话语和神的启示行动,那么“将圣经与启示本身直接等同,是对圣经拙劣而不受欢迎的尊崇”(《教会教义学》I/1,112)。因此在他看来,圣经最多只是神随己意使用时对启示的“可能有误的见证”(“圣经之所以是神之道,仅在于神使它成为祂的道,仅在于祂透过它说话”;CD I/1,109)。这种观点导致巴特将“默示”解释为神对圣经作者和读者的神奇影响,而非新约所教导的——所有圣经本身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 3:16),本身就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来 4:12)上帝话语。这种正统的默示观对福音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正是通过圣经认识基督,也是藉着圣灵默示的圣经,才能在信心中与三一真神持续相交(约 15:7-10, 17:17;林后 3:16-18)。

巴特神学带来的第二个影响更为根本。在他看来,神在耶稣基督里的行动将时间纳入了神性本体,从而将神人之间所有的立约关系都包含在内,使得原本循序渐进的救赎历史,在“基督事件”中变成了同时存在的整体。这与正统神学形成鲜明对比——圣经明确记载着:(1)神“甚好”的创造(创 1:31)因亚当堕落而陷入罪(罗 5:12);(2)永恒神子的道成肉身是神的救赎之工(来 2:14-15);(3)基督受死、复活、升天和掌权的历史时序构成福音核心(腓 2:8-9;徒 2:33-36;林前 15:25);(4)基督完成的救赎是罪人藉信心得救的历史根基(罗 1:16-17;弗 2:8-10)。

巴特的神学与传统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一个从无罪到堕落的历史过程(“从未有过什么黄金时代,追忆过去毫无意义。人类始祖从被造之初就是罪人”,《教会教义学》IV/1,508 页),罪人也无需通过与复活的基督联合来实现从被定罪到蒙恩的转变(“人的信只是印证基督里早已为他们做出的决定”,《基督与亚当》[Christ and Adam],34 页)。这种观点源于巴特的核心主张:在“基督事件”中,神人相遇相融,全人类都已被包含在耶稣基督里。这里既是神拣选的所在,也是审判的所在。换言之,作为“神给我们的时间”的界定者,耶稣基督既是神向人的自我启示,也是神人之间的和好。这一立场的必然神学结论就是:客观上所有人都已与神和好。尽管当被追问是否教导普救论时,巴特的回答总是模棱两可(“我既不教导它,也不否认它”——引自云格尔[Eberhard Jüngel]《卡尔·巴特》[Karl Barth]44-45 页)。

结语

巴特神学是一套包罗万象的教义体系,其核心在于他对神人关系开创性的理解——即他所提出的”基督事件”。然而,巴特浩繁的著作、对历史文献的运用、正统神学术语的重新诠释、恢宏的论述、充满悖论的表达、对圣经的创新解读、对传统教义的颠覆性处理、对现代哲学的批判、与罗马天主教的对话、对纳粹主义的抵抗,乃至他的个人生平,至今仍是学界激烈研究与辩论的对象。

研究巴特神学的学者应当力求深入理解他的思想体系,同时要以圣经——这本神所启示的圣言——为准则来检验他的论述,并借助教会正统信经和信条的指引。唯有如此,读者才能在面对巴特思想巨浪中站稳脚跟,既汲取其精华,又持守对福音的认信,这福音就是靠着神恩典被钉十字架又复活的主耶稣基督。

延伸阅读

巴特神学原始文献

  • 卡尔·巴特(Karl Barth)著作选段(赫尔穆特·戈尔维策[Helmut Gollwitzer]编),选自《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
  • 卡尔·巴特,《教会教义学》
  • 卡尔·巴特,《教义学纲要》(Dogmatics in Outline
  • 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 卡尔·巴特,《上帝的话语与神学》(The Word of God and Theology

巴特神学研究专著

  • 布鲁斯·麦科马克(Bruce McCormack),《卡尔·巴特的批判实在论辩证神学:1909-1936 年的形成与发展》(Karl Barth's Critically Realistic Dialectical Theology: Its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1909-1936
  • G. C. 伯克威尔(G. C. Berkouwer),《恩典的胜利:卡尔·巴特神学导论与批判》(The Triumph of Grace in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An Introduction and Critical Appraisal
  • 乔治·亨辛格(George Hunsinger),《如何阅读卡尔·巴特:其神学形态解析》(How to Read Karl Barth: The Shape of His Theology
  • 基思·L. 约翰逊(Keith L. Johnson),《卡尔·巴特精要读本与评注》(The Essential Karl Barth: A Reader and Commentary

福音派对巴特神学的评析

  • 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基督教与巴特主义》(Christianity and Barthianism
  • 大卫·吉布森(David Gibson)与丹尼尔·斯特兰奇(Daniel Strange)合编,《与巴特对话:当代福音派批判文集》(Engaging with Barth: Contemporary Evangelical Critiques
  • 詹姆斯·J. 卡西迪(James J. Cassidy),《神给我们的时间:巴特论基督里永恒与时间的和好》(God's Time for Us: Barth's Reconciliation of Eternity and Time in Jesus Christ
  • 詹姆斯·J. 卡西迪,视频讲座《卡尔·巴特的类比观》(Karl Barth's Analogia
  • 迈克尔·里夫斯(Michael Reeves),视频讲座《福音派视角下的卡尔·巴特评析》(An Evangelical Assessment of Karl Barth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Barthian Theology.

Carlton Wynne(卡尔顿·韦恩)是亚特兰大威斯敏斯特长老会(PCA)的助理牧师,与德瑞克·托马斯(Derek Thomas)合作编撰了《为圣洁大发热心:基督教要义灵修默想》(Zeal for Godliness: Devotional Meditations on Calvin’s Institutes)一书。
标签
巴特
神学方法论
神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