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神学领域的一部分,分析神学注重教义研究,其特点是语言表达极其精确,致力于按照哲学规范产出思想严谨、论证有力的学术成果。
分析神学是哲学与神学相互交融的最新产物。分析哲学原本就强调在哲学论述中精准使用语言,许多学者致力于通过精确定义的术语构建思想体系。基督教神学家开始与分析哲学深入互动,这一浪潮正式始于奥利弗·克里斯普与迈克尔·雷合编的《分析神学:神学哲学新论》(Analytic Theology: New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ology),他们尝试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来探讨广泛的神学与历史议题。尽管分析神学已在当前哲学性神学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实践者仍需解决圣经与启示的权威性规范问题。
哲学(即对世界观的阐述与论证)和神学(即把神的启示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千百年来始终相互影响,而分析神学正是两者近期互动的新产物。
要理解分析神学,我们不妨先看看哲学这一边。西方哲学传统上试图通过人类理性和感官经验来构建知识体系,但这一追求的结果却令许多人失望。虽然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确实在不断进步,但哲学家们今天争论的问题,与几千年前几乎如出一辙。为何哲学发展如此缓慢?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G. E. 摩尔(G.E. Moore)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哲学家指出,问题出在语言上——正是由于表述不清,哲学家们一直在各说各话。
进入 20 世纪后,许多哲学家开始特别注重厘清哲学论述中的语言问题,由此形成了“哲学分析”“语言分析”或“分析哲学”运动。其中一些分析哲学家放弃了构建体系的传统哲学路径,认为哲学家并不比科学家掌握更多事实。但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只要把语言梳理清楚,我们就能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
20 世纪的分析哲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维特根斯坦早期提出的“逻辑原子论”(logical atomism)最具代表性——该理论试图将语言分解为最小基本单元,认为这些单元对应着世界的本质结构。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主张:现实世界由基本的“原子事实”构成,而每个事实都能用理想语言中的“原子命题”来表述,最终这些命题就能完整地描绘世界图景。
然而后来的分析哲学家开始彻底抛弃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主张:任何陈述必须经过类似科学方法的验证或证伪才有意义。在实证主义者看来,宗教和形而上学的论述都属于“认知无意义”,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他们认为唯有科学才能揭示世界真相,而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澄清科学语言。但后来人们发现实证主义理论自身也无法通过验证测试,这一学派便逐渐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日常语言哲学”(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在《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他提出哲学的目标不应像早期分析学派那样重构语言,而是要接受日常语言的本来面目,研究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功能——维特根斯坦称之为“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他认为,当我们将语言限定在日常生活的功能范围内时,哲学的任务就完成了。但也有分析哲学家提出质疑:是否可以用分析方法构建一些远离日常生活的专业语言体系呢?
神学家与基督教哲学家始终密切关注这些哲学思潮的发展。很自然地,他们严阵以待逻辑面对实证主义的挑战,因为该学派若成立,整个神学体系都将沦为无意义的空谈。不过,许多神学家更倾向于接纳日常语言哲学等相对尊重宗教的分析哲学流派。尽管这类讨论常被冠以“宗教哲学”或“哲学神学”等传统称谓,但这些沿用数百年的名称已无法准确体现神学与分析哲学对话的新特征。
然而,在 20 世纪后期,分析哲学与宗教哲学家及神学家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互动。威廉·阿尔斯顿(William Alston)、阿尔文·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等基督教思想家积极投身其中。1978 年成立的基督教哲学家协会及其会刊《信仰与哲学》(Faith and Philosophy),在推动基督教教义的分析哲学研究方面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家中有许多人的著述与教学一直延续至 21 世纪。但“分析神学”这一称谓特指兴起于 2000 年代的思想运动。该学派创始人之一迈克尔·雷亚(Michael Rea)曾总结 2000 年代中期的重要讨论,正是这些思想交锋促成他与奥利弗·克里斯普(Oliver Crisp)共同主编的奠基性著作问世,从而正式开启了这场学术运动。
在我们讨论这一议题时,萌生了编纂一部专题文集的构想,我们倾向于命名这部文集为《分析神学》,其中将收录若干篇论文:有些旨在向神学家们论证采用分析方法处理神学议题的价值;有些则对这种研究路径提出批评;另有数篇论文专门探讨潜藏于学科分歧背后的历史、方法论及认识论问题。总体而言,我们的核心任务首先是阐明何为“分析神学”,继而通过系列论证累积证明其学术价值(迈克尔·雷亚,《分析神学:概要》Analytic Theology: Precis,573 页)。
这部构想中的《分析神学:神学哲学新论》后来被视为分析神学运动的奠基之作。学界迅速涌现出正反两方面的书评,2012 年美国宗教学院为此书举办了专题研讨,2013 年《分析神学学刊》(Journal of Analytic Theology)应运而生。此后,明确标榜分析进路的研究著作呈井喷之势。
该运动与此前神学-分析哲学的互动并无严格界限,但早期研究多聚焦于哲学史传统议题,如神的存在、恶的本质、真理与善的本性等。分析神学则更具鲜明神学特质,它将许多宗教(尤指基督教)中原本限于释经学、历史神学和系统神学的教义命题——如三位一体、神的主权、自由意志、基督道成肉身及其双重神人二性、复活、信心与称义的关系、礼仪圣事的本质、天堂地狱等——纳入讨论范畴(参阅阿尔文·普兰丁格极具影响力的《致基督教哲学家的建言》[Advice to Christian Philosophers])。分析神学家们也重审神学思想史:信经、忏悔录及奥古斯丁、安瑟伦、阿奎那等思想巨擘。这类研究强调术语的精确界定、词义辨析、神学论证的逻辑深挖,并关注世俗分析哲学中与神学相关的新进展。
近年来,分析神学已主导基督教界的哲学讨论。其追求思想缜密与论证有力的学术抱负,以及运用前沿逻辑分析工具的实践,均获广泛认可。但依我之见,分析神学与此前的神学哲学互动模式同样存在缺陷:未能将神学规范应用于哲学研究本身。该运动中的许多著述——甚至那些明确委身基督的学者之作——都刻意保持宗教中立姿态,仿佛圣经和信经对讨论议题毫无权威指导意义。分析神学家亟需认真思考:圣经如何指引哲学思辨?以及,圣经的权威性会如何影响哲学论证的结论?
说明:以下书目收录了分析神学运动的历史文献和当代著作,主要供学术研究而非灵命造就。部分著作持基督教立场,部分则不是。绝大多数作者并不承认圣经是神的话语,读者须自行分辨。
分析哲学早期著作
2000 年前分析哲学家与神学家的互动
分析神学运动著作
网络资源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Analytic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