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薛华(Francis A. Schaeffer)在他 1968 年出版的《永在的神》(The God Who Is There)中提出了著名的“绝望之线”(Line of Despair)理论。他认为,文化转变并非瞬间发生,而是逐步向下渗透的过程,并从哲学、艺术、音乐、整个文化乃至神学逐层影响人群。这一转变的过程存在明显的延迟与层次性,因此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惊呼:“我们的文化什么时候突然变成这样了?”这样的惊呼同样出现在教会中,当我们与年轻一代进行福音对话时。我们有可能会发现,我们和他/她们仿佛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很难找到福音话题的切入口。而这样一个新的文化群体中,也包括了我们家中的青少年。或许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当属“二次元”文化了。
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批判、妖魔化二次元文化或是它的载体,而是尝试从文化研究与福音的角度,探讨“二次元文化”这一当代年轻人的亚文化现象。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现状都仿佛一面镜子,不仅会映照出人性的堕落焦点,也都在表达着一种救赎的尝试。本文首先界定二次元文化的本质,指出其不仅是对动画、漫画、游戏的消费,更是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的表达。其次,分析二次元文化背后所折射出的当代年轻人的文化现状,包括现实压力下的退隐、社群归属的渴望、虚拟关系的寄托与对新身份的追寻。最后,指出二次元文化表达的人性深层渴望:对完美国度、无条件之爱、新生命身份与救赎意义的渴求。从而得出结论:这些渴望无法在二次元中得以实现,唯有在福音中得以成为现实。
“二次元”(にじげん)原本是日语中一个几何/数学用语,单纯指“二维空间”。在 1970-1980 年代日本动漫同好中,开始用“二次元”来对比“现实的三次元”。例如:动画角色被称作“二次元美少女”,现实偶像则被称作“三次元偶像”。这种说法在御宅文化(Otaku culture) 中逐渐流行,特别是在 1980 年代以后。因此,“二次元”是一种与现实世界(三次元)相对的虚拟世界。它的主要载体是动画(Anime)、漫画(Comic)、游戏(Game),简称ACG,但早已超越媒介本身,形成完整的社群、符号与实践体系[1]。
东浩纪指出,御宅族的文化消费本质是“数据库消费”,即对角色、设定的碎片化消费,而非传统叙事意义上的整体性体验[2]。在中文语境下,“二次元”逐渐被扩大化,涵盖从萌文化、同人创作、角色扮演(Cosplay),到虚拟偶像(VTuber)的广泛使用。
因此,这种文化现象不单纯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社群归属。
首先,二次元文化提供了从现实中逃离的避难所—御宅文化(Otaku Culture)
其次,二次元文化提供一种社会归属和身份认同—同人文化(Doujinshi & Fanworks)
第三,二次元文化提供一种情感治愈和虚拟关系的接纳—萌文化(Moe)
第四,二次元文化为重新开始和寻找价值另辟蹊径—“中二”文化
透过文化现状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二次元文化所表达的并非一种全新的新时代需要,仿佛是年轻人所看重的东西变了。并不是!二次元文化所呈现的,只不过是年轻一代面对当下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自我救赎的尝试。这种文化表达再一次印证了,当人不知道按照神形象被造的初衷,失去了被神所认识而来的价值来源,没有永恒中的身份和生命稳妥时,二次元文化就会自然成为一种替代救赎。而这也正是教会在面相二次元文化时,可以开启福音对话的契机。
首先,二次元文化渴望一个完美的国度。
异世界或英雄叙事反映出人类对理想秩序、公义与乌托邦世界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在“三次元”(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二次元中的完美渴望只会加剧对现实的不满和绝望。
然而,这种渴望本身是没有错的。正如路易斯(C. S. Lewis)所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有一个渴望,不是这世界所能满足的,最可能得解释是,我们的存在是为了另一个世界”[6]。而另一个世界,并不是虚拟的,而是耶稣基督所应许将来要从天而降的“新天新地”。正如圣经《哥林多前书》2:9 所言,“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其次,二次元文化渴望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萌文化”与Cosplay现象表明,年轻人期盼获得无条件的爱和被接纳的安全感。但是,他们的做法是试图在现实世界中,活出“二次元的形象”。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曾说:“我们的心若不安息于祢,便不得安宁”[7]。二次元中的情感投射,正是人类渴望被理解、被拥抱的写照。然而,这种无条件的爱和被接纳,无法透过一个“二次元形象”而带来。人只有在披戴神儿子的形象,也就是披戴耶稣基督,才会经历到真正的安息。
第三,二次元文化渴望一个全新的身份。
“转世”与“化身”的主题,映射了年轻人对新生命的渴求,渴望一个逆天改命的全新开始。这种渴望出现在二次元作品中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会把这种渴望称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二次元文化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渴望,其实是在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绝望。
好消息是,在神的国里,这种全新生命的渴望不仅合理,更是被神所应许的。《哥林多后书》5:17 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神所应许的新生命,才是真正的“转世”!罪人在罪中死去,并在基督里重生的新生命。神所应许的新生命,也才是真正的“化身”!罪人被从黑暗的国度,迁到神爱子的国度。从神的敌人,逆袭成为神的儿女。
最后,二次元文化渴望救赎和生命的意义。
许多动漫都会包含“牺牲与拯救”的情节(如《EVA》《魔法少女小圆》),这反映出人类心底对救赎叙事的共鸣。然而这种渴想在现实世界中是看不到的,因此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虚拟的二次元中才得以实现。这也是二次元文化吸引年轻人的底层原因。
讽刺的是,通常被二次元文化所拒绝的基督教信仰,恰恰是一场宏大的“牺牲与拯救”叙事。整本圣经都在讲述一位上帝,因爱我们的缘故,在十字架上自我牺牲,从而拯救罪人的故事。而这正是被二次元文化所吸引的年轻一代人所需要听到的福音信息。
盼望这篇文章可以开启我们和当下二次元文化的福音对话。
[1] 王斯敏. (2019). 二次元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Azuma, H. (2009). Otaku: Japan’s Database Animal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3] 朱文佳. (2017). 御宅族与虚拟社区:二次元文化的社会学考察.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4] Condry, I. (2013). The Soul of Anime: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 and Japan’s Media Success. Duke University Press.
[5] Galbraith, P. (2014). Moe: Exploring Virtual Potential in Post-Millennial Japan. Yale University Press.
[6] C.S. Lewis. (2001). Mere Christianity. New York: HarperOne. 中译参考:《返璞归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Augustine. (1991). Confessions (Trans. Henry Chadwi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译参考:《忏悔录》,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