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姊妹事工负责人,我听过各种关于如何推动教会女性事工的建议。有人希望增加社交聚会,有人偏爱查经学习;有人渴求门训导师资源,有人则希望精简活动安排。
在制定事工计划时,我们确实需要倾听姊妹们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满足所有期待。多年服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事工的内在氛围远比活动日程表重要。正如司布真所言:“若失去与神同行的谦卑之心,教会就难以持续健康。”各类课程、活动和资源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培养这样一种文化:在平凡的坚守中,以谦卑之心追求敬虔生命。
初代教会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基督徒的团契与灵命成长,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翻开《使徒行传》,我们看到圣徒们在家庭聚会中分享饭食、祷告、聆听真道;保罗在书信中反复叮嘱信徒要实践“彼此相待”的功课:彼此劝勉、彼此鼓励、彼此担当、彼此相助、彼此相爱。这些看似普通的互动,恰恰是信徒间关系的精髓。
当然,大型的聚会活动确实能结出果实,也能促进姊妹们的团契与成长。但你想过吗?当你深夜急需代祷时,第一时间回应你的不会是某个活动,而是主内姊妹;支撑我们在至暗时刻紧握圣经、认罪悔改、仰望救主的,从不是晚宴或年度退修会,而是每周稳定的讲道供应和每日与神的亲密交通。
姊妹事工应当引导姊妹们发现这些平凡的成长途径,而非取而代之。我们希望看到姊妹们期待活动,却不把活动当作团契关系的唯一寄托;她们热衷查经班,但回到家中依然会独自翻开圣经;她们感受到来自姊妹事工同工的温暖,却也不会忽略长椅上那位能给出智慧建议的平凡姊妹。
我们要让姊妹们明白:在基督里的成长、属灵分辨力的操练、彼此代祷的习惯——这些都应当流淌在信徒日常生活的脉络中。因此,我们的服事要避免传递这样的错觉:仿佛只有课程、活动、晚宴、小组这些“正式项目”,才是蒙恩成长的主要途径。
这对带领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姊妹们灵命健康的关键,并不取决于我们策划了多少活动。无论我们组织多少聚会和项目,都无法“编排”出属灵生命。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所有活动计划。相反,我们应当通过每项事工,努力培育一种珍视日常信实与团契的文化。
比如,对许多姊妹来说,参加教会组织的社交活动,远比主动约几位姊妹吃饭容易得多。但这并非单选题。若能精心设计活动的框架与信息,这些正式聚会反而能成为深化关系的跳板。无论是查经班、晚宴还是读书会,都要设法引导姊妹们回归日常属灵团契——可以是在家中相聚喝咖啡谈心,彼此分担重担代祷,或是一同背诵经文。
要培养这种文化,首先要留意你们事工的活动数量。随着我们教会增长,我们刻意放缓新增项目的速度,结果发现“少即是多”。我们当然要提供造就生命、促进团契的机会。但当活动填满了人的日程安排时,她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神、关爱他人的空间就被挤压了。务要寻求平衡。
亲爱的姊妹们,请记住:真正的灵命成长,往往发生在圣灵引导的、教会肢体间那些简单的互动中,而不只靠我们策划的活动。虽然倾听姊妹们的期待很重要,但我们不必为满足每个要求而大费周章。很多时候,最能帮助她们的方式,恰恰是鼓励她们活出那份平凡的坚守。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rioritize Culture over Calendar in Women’s Ministry.